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

Christiaan Boele 聲音探索工作坊_小孩子的天地

Christiaan Boele 老師來台,除了把 Uncovering the Voice 的練習方法與技巧帶給我們之外,就是他講述Werbeck 女士與 Steiner 的背景故事,在我腦海中有了很深刻的印象。這樣的一個歷史敘述,對於我思考 Waldorf 的音樂課程有極大的意義性。

這個故事是在描述 Valborg Werbeck-Sverdström 這位在1879年出生的瑞典女高音聲樂家的一生。敘述她在瑞典北方、在與大自然密切互動的環境下成長;而天賦與自然似乎就那麼地順理成章地產生了這時代裡最優美的歌聲。Werbeck 女士很年輕就能登台演唱,也在歐洲各處巡迴,無論多麼困難的角色與任務,她都有能力能夠勝任。

這中間,曾經發生了一個插曲,在她的事業日正當中時,在德國慕尼黑的演出後,有一位年紀很大的聲樂教授到後台來告訴她:如果她再繼續用這個方法唱歌,她的美聲將會消失。當然,年輕有成就的她不以為意,也很快地忘記了這件事。直到有一天,她的嗓子很不舒服,唱不出高音來,她非常沮喪並在床上躺了一個禮拜。在這失望的日子中,她回憶起小時候在大自然裡唱歌的感覺,也回想起在慕尼黑的那一位教授。一星期後,雖然聲音並沒有完全轉好,但是個性剛強的 Werbeck 女士還是鼓起了勇氣,繼續上場。之後,她似乎開始嘗試去了解並解決自己的問題。

1906年她與一位漢堡的作家/音樂工作者 Louis Michael Julius Werbeck 結婚。這位 Werbeck 先生是當時與 Rudolf Steiner 工作上非常密切的夥伴,於是,在1908年她第一次與 Steiner 先生結識。當時,雖然 Dr. Steiner 是位時代的開創者,但 Werbeck 女士的聲望也如日中天;據說,如果 Werbeck 女士找 Dr. Steiner 談話,所有與 Steiner 約談的對象都必須長時間等候。在一來一往的交換互動中,他們發現彼此的觀念是那麼地相近,而Werbeck 女士也漸漸找尋到她的新歌唱法,並開展她日後的歌唱治療工作。過了幾年,Dr. Steiner 撥了一筆款項讓 Werbeck 女士在漢堡創辦了聲樂學校,然而,這個學校卻很快地在幾年後(註:筆者不確定這個時間點)因為戰爭而無法繼續下去。

之後,Dr. Steiner (1925) 與 Werbeck 先生(1928) 相繼去世。而1932-1939年,在  Goetheanum in Dornach(歌德堂Goetheanum位於瑞士多納赫,是人智學世界中心)沿用了當時在漢堡創立的學校名稱,Wilhelm Dörfler 先生進行了當時的合唱工作。而Werbeck 女士也在1938年出版了她的著作『聲音探索開發教本(教學)』,這本著作的內容融合了她與 Dr. Steiner 以及人智學的兩位醫師長期討論的觀念與精神。(德文:Die Schule der Stimmenthüllung;英文:Uncovering the Voice: The Cleansing Power of Song),而因為當時的納粹主義的政權,屬於Werbeck 女士的聲樂學校直到她高齡80幾才再度重現。

花絮:
1. 這份內容有些小細節不是在網站上就可以找到的。如果不是 Boele 先生的一生與 Werbeck 女士有著直接與間接的關聯性,我們也無從得知。就某些時間點而言,無法非常精確地描述,因為當時聽得入迷了,沒有記錄下來,有點兒可惜。

2.  Boele 先生把課程帶領到一個靈性的發聲境界,讓你感受到經由這個練習會呈現出的狀態與目的。我聯想到鋼琴演奏的音色、意境與境界,回顧以前在歐洲學習的音樂中,同樣重視這個觀念。這應該是台灣的音樂環境應該對音樂藝術努力的方向之一。

忠於原作的版本之二─支持正版譜_小孩子的天地

忠於原作的版本之二─支持正版譜
翻開我的正版譜,每個教授都是客氣地、斯文地註記,顯然對於樂譜與作曲家的尊重已經從拿到樂譜那一刻就開始了。
買過正版譜的人,大概都知道正版譜的價錢;一本莫札特奏鳴曲大概需要七、八百元吧!台灣的學音樂人口長期使用並依賴「全音出版社」,雖然本人不支持,卻也是一件無奈的事情。從我小時候,就是用全音出版社的譜。大家如果會去買正版譜,其實都是因為音樂全音出版社沒有出那本譜。一直到長大後在德國買到正版的Henle原典版,才知道原來全音的『灰皮原典版』其實就是另一個形式的德國Henle版。
不敢說全音的版本是所謂的『盜版』,因為這個版權一直沒有很明確的答案,我也沒有加以確認並研究;只是曾經聽說:德國的正版告過全音但是沒有勝訴。我個人有一種覺得不公平與不公正的感覺。
第一、 如果在乎這些作曲家偉大的作品,那就應該理解到使用這些著作權是要付出一些─相對於偉大的創作─微薄的代價。
第二、 理當支付費用給正版譜的出版社,支持他們的貢獻與付出(研究、整裡手稿譜,指法編寫等等)。
第三、 全音出版社在許多譜中,篡改幾個小地方,將之改成錯音,這是我覺得不能接受之處。不僅賺取利益並且錯誤引導學生。比如,改整個『模進』的其中一個音,或是將原本『升降記號處』改成『還原記號』。外觀的設計則是與正統原典版有90%的相似度。

當然,我能了解家長的荷包實在很難去支付價差大約五倍的正版譜,但是,老師們也再再看到學生對待樂譜的各種方式,或摺、或摔、或使用暴力甚至還有番茄醬在上面的(我指的還是音樂班的學生喔)。我在想,如果一本譜需要五倍的價錢,家長還捨得讓孩子毫無尊重的破壞嗎???看到許多學生的譜已經讓老師畫得色彩繽紛,卻仍然不修正、忘記訂正;翻開我的正版譜,每個教授都是客氣地、斯文地註記,顯然對於樂譜與作曲家的尊重已經從拿到樂譜那一刻就開始了。

忠於原作之一─原版的詮釋_小孩子的天地

詮釋=忠於原作+個人風格

我們在台灣家家戶戶有孩子在學習古典音樂,為了甚麼學習?如何學習?或說,為什麼要正確學習?都值得我們去重視


『詮釋』在音樂作品的呈現中,可算是作品的『精神與靈魂』,如何來詮釋一個作品的內容,絕對是演奏者應該關心並重視的問題。
音樂『詮釋』首先是遵照作曲家的原意為出發,再加入每位演奏者的情感、理性、判斷、經驗與天賦合而為一的,也就是這樣的結合,才造就出風靡全世界的音樂家與鬼才們。如鋼琴界的魯賓斯坦,霍洛維茲等等。
人文藝術的歷史是一個橫向時間軸,依照時間的累積發展與演變出不同的派別與風格;如何把當時音樂家的音樂盡可能地在我們的時代裡正確地呈現出來,是二十世紀之後演奏家的責任與使命。因此,使用甚麼版本變成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它關係到曲子的詮釋內容是否與作曲家的原意相同。
原作與音樂風格密不可分
有一種譜是盡可能與作曲家原來寫下的每個細節一樣(各位可不要認為理所當然)。作曲家的手稿譜常常寫得很亂,有塗改,或因創作靈感很多,譜得很快而導致筆誤或是寫得不清楚。另外,還有被遺忘的部分,例如同樣處有時有音量標示,有時又沒有。總之,各種狀況均會出現譜的不完整性。有一批研究學者專門在考古手稿譜的真實性與正確性,盡可能地將最可能接近正確的原樣呈現出來。舉例來說,Henle原典版就是一個將德奧作曲家手稿原貌呈現出的好版本之一。
還有另一種版本是詮釋後的版本。例如,某某人將自己認為最接近作曲者原意的演奏法用音樂語法標示出;或是因為得到作曲家本人的指導與溝通,將經驗用語法標示出來進而出版一本『已經經過詮釋』的版本。例如,巴哈創意曲有一本『布索尼』版本,就在裡面標式大量的語法與裝飾奏的彈法。如果各位把Henle, Peter, 布索尼的巴哈創意版本都拿出來比較,便可以看到譜上記載有許許多多的不同。
忠於原作的重要性
如果各位仔細地看譜並加以實踐,其實就可以彈出接近作曲者的音樂。作曲家的記譜法是非常大師級的,他們寫得很精準,每個音的長度、速度甚至輕重度都表達地很清楚,音樂的邏輯性很合理。(反倒是我們詮釋者自己的加油添醋,造成許多錯誤的音樂表現)。如果你能遵照每個細節去表現,其實就已經八九不離十了。可惜,大部分的player 沒有真正去思考這些內容並且實踐他們。假設你希望將莫札特彈得像莫札特而不是貝多芬或海頓,那麼大家就得要注意譜上的記譜的不同。不然,就可能落入每首曲子聽起來是一樣的風格。
比較不容易直接從譜上看出的,是『音色的詮釋』與『風格(Agogik)的彈奏法』。例如,史特勞斯的圓舞曲在演奏技術上並不太難,但是,有哪個樂團能比維也納愛樂更能詮釋其風格呢?這些屬於樂派或音樂家的風格,就很難在紙上談兵了。19世紀中期之後因為樂器製造的發展與進步,樂器發揮了更美的聲響,演奏技術也相對地跨越了一大步,因此從這個時期之後產出大量優秀的演奏家。
每個事物的學習,都應該有其意義與目的才值得。現今,我們在台灣家家戶戶有孩子在學習古典音樂,為了甚麼學習?如何學習?或說,為什麼要正確學習?都值得我們去重視。如果我們只是聽到家裡的孩童能彈奏『給愛麗絲』就滿足,而不在乎彈奏是否與樂譜上的內容相符,是否忠於原作的彈奏。如果一直停留在我們自己模式的古典音樂,將會與真實的音樂世界脫節。

音樂的運動傷害__小孩子的天地

最有名的音樂運動傷害治療長期以來就屬亞歷山大技巧。近年來,有Feldenkrais技巧也在音樂界流行了起來。我有一位朋友在奧地利學Feldenkrais技巧,這樣的專長不是專門用於音樂治療,而是從身體治療間接運用到音樂治療的。也很有趣!!

不管是甚麼運動傷害治療,主要的目的當然是要藥到病除。在音樂上,其實治療師如果不是自己也演奏樂器,其實很難用肉眼看出真正的問題所在,因為,演奏樂器不是只是肌肉的問題,還有運氣,身體律動等等的因素會造成音樂傷害。

甚至,由彈鋼琴的治療師醫治拉小提琴的演奏者也還不能正中要害。

手痠、受傷都不是一兩個禮拜就形成的。那是一種長期錯誤的運用造成的。困難點就在,當曲子不難時,你不會發現問題;當曲子不快時,你不會發現問題;當曲子不大聲時,你不會發現問題;最後,當曲子又快又大聲時你就發現問題了。通常,這時候要改正,為時已晚。所以,發生在音樂系逾半的學生有這種問題,一點也不令人驚訝!

我在23歲時,去芬蘭拜一位俄國大師,Prof. Bersón,因為他上課用一半德文一半俄文,我們其實沒有太多的言語交談,只有用鋼琴交談。引薦我去找他的,是以前一位俄國同學,她看我一天到晚想學俄國音色,俄國式的放鬆技巧,因此也教了我幾招。並且告訴我,其實在俄國,聖彼得堡才是真正的音樂聖地(相較於莫斯科)。這位教授,就是從聖彼得堡到芬蘭的。

在這10天裡,Bersón把我關在音樂院裡每天練12個小時的琴,然後,每天上兩個小時的課。10天後,我覺得自己的手跑得好順,跑得好平均好快,而且音色非常好。最重要的是,真的感覺不到自己在有力氣彈琴,但音量大小可隨自己控制。

很不可思議吧!好像武功一樣。
所以,問題真的不是出在力氣,而是放鬆。能達到的能量是你無法想像的。

18歲時,我自知沒有其他同學的好底子,又因為剛到奧地利吃了很多閉門羹,所以我很專注在音色上下功夫。要好的音色,非得要放鬆的技巧才能達成。況且,彈琴的人十之八九都不放鬆的。這是很高很難的一項本領;反之,如果你會了,又是一件超理所當然不過的事情。

教授說,放鬆不是身體完全的攤平,而要靠精神與身體中心點撐住你放鬆的肢體。

更輕鬆的彈奏法_小孩子的天地


哪個部位是彈動每個手指頭的最佳施力點?
觀念如果從腦子裡徹底地轉變,雙手自然就能彈出不同的聲響。

這樣的手指練習,我叫它做『施力點練習』,稱它為『第一層施力點練習』也不錯。


也就是說,只有用到『手指力量,而不用手臂力量』的觸鍵時使用。 這個練習給彈奏者一個觀念:從『手掌的力量』彈,而不是用『手指』的力量。

鋼琴家 E. Kissin(季新)的影片當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他彈琴的出發點在於手掌。 這裡的『手掌』,我指的是『手指的第三關節』。 為什麼?  

如果把『手指的第三關節』當作圓的軸心,請觀看圖:a 的距離顯然比 b 的距離短許多倍,可減少很多力氣與時間;因此,請將彈琴的集中點置於『軸心』。

這意味,提升原本的能力,音量與速度都有更大的空間,在仍然放鬆的前提下。(當然,請配合樂曲需要的程度)

鋼琴教本(新式歐洲鋼琴教本)_小孩子的天地

     



『音樂教育』是一種「音樂」與「人」的連結,指的是一種音樂傳遞與學習的過程。這些在傳遞中最被關心的幾個方向,不外乎是傳遞的內容、主題、方法以及傳遞者。後來,又把這些重點的總合稱之為『音樂教學法』。

中歐是古典音樂發展的重心。早在近300年前,就已經出現了教學的紀錄。最有保存價值的是關於鋼琴、小提琴以及長笛的教學整理。

巴哈的第二個兒子C. P . Emanuel Bach 在1753, 1762年就寫出第一本有關鋼琴教學的書籍『忠於原作鋼琴彈奏法』Versuch über die wahre Art das Clavier zu spielen,這本書裡記錄了許多當時的作品如何正確地詮釋、如何彈奏裝飾音以及句法的處理,並記錄了許多技巧的彈奏方式等等。

這本『基礎小提琴教學法』Versuch einer gründlichen Violinschule,是音樂神童莫札特的父親所撰寫的。教學理念清晰並且簡單有趣的內容;不只是莫札特本身有著極大的天賦,更因父親的教學理念中傳達著豐富有教育意義的訊息。

對於初學者,我現在最喜歡用的是Heumann的Piano Kids,這是一套很可愛的教案,有非常幽默的插圖,小孩子很喜歡,質感超級好。共三冊。以往拜耳教本是從高音譜記號下手,兩隻手都彈高音譜記號,第二階段才學低音譜記號。缺點在這裡不討論,每個人的看法不同。Piano Kids從右手的CDEFG,左手的CBAGF開始,左右手有很好的對照,也就是先學大拇指,二指,三指以此類推,方向一致,可以馬上進入很好的『手的姿勢』,四、五指不容易垮掉(當然還是要運用一些教學上的技巧手才會站得好)。

新式的德國鋼琴教本中,還有一項別於其他國家,它們在曲子內容的和聲寫得特別用心,並且適合孩子的小手彈奏。不再不斷出現CEG、BDG同時彈奏的主、屬三和絃,過多同時彈奏的三和絃不但音響上乏味、粗糙,也很容易影響孩子左手的姿勢,造成彎曲的五指。

通常在彈奏第二冊教材時,我就會再加入一本Europäische Klaivierschule,也是超級可愛的課本,在這裡我們譯名為『歐洲鋼琴教本』好了,這一系列也有三冊,只是它的難度更甚於Piano Kids,曾經有的學生,我直接只用歐洲鋼琴教本,幾乎是彈不了幾首就沒辦法繼續了。除非很有天份的學生,不然我建議還是要搭配其他課本使用。我發現林榮德教授(早期留奧地利,攻奧福兒童音樂)在很早期就曾經買過歐洲鋼琴教本的版權,翻譯成中文,可能銷路不佳,很可惜沒有再版。我個人覺得沒有讓學習中的孩童彈這麼好的一本課本真的很可惜。這一系列的曲子也都短小可愛(第一、二冊),困難在句法(Articulation)的處理。但是,如果你的學生真的能彈它,其實就已經打好古典音樂的基礎了。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鋼琴譜/ 初級版_小孩子的天地

符合初學者而編寫的雙聲部,有興趣者可以download樂譜,下載方式請點選『觀看全文』。快來一起彈喔!

請觀看實驗版


快速下載樂譜
請點此,樂譜下載PDF檔

欲播放樂譜,請至下面網站
http://www.scorio.com/scorio/scores/jean222/we+wish+you+a+merry+christmas+for+piano_+basic+level++-+yi-ching+chen/bb813f8fc8336db0a58175aafd0c5418095f22db5b2177f7ac79e8becc92d630

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大拇指的練習_小孩子的天地


我們先來看看鋼琴家 Kissin 怎麼彈?

請注意他右手大拇指與食指的位置。




彈好鋼琴的方法有很多,這裡有一種不錯的方法。

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試一試。


你知道哪一種手掌的姿勢,讓你的手在鋼琴上自由自在地奔跑?_小孩子的天地

誰跑得最快?怎麼彈得快又好?
誰都不用相信,看看大自然的創造力~~

你知道用哪一種手掌的姿勢,可以讓你的手在鋼琴上自由自在地奔跑?


No, 1
http://kids.nationalgeographic.com/animals/mountain-lion/#mountain-lion-running-snow.jpg

No, 2

No, 3


答案是:No, 1 與 No, 3


仔細看 No, 1 的右前腳與 No, 3 的前腳『撥』的動作。

腳墊的抓地力=指腹的觸鍵



2016年5月13日 星期五

你能聽得出來小松鼠是往樹上爬,還是往下跑嗎?_小孩子的天地

適用於 2-7歲,或喜愛音樂猜謎的人~

跟著做做看:哼出這些音!你能做得到嗎?

你一定不知道的事~
1.
『五音音階』D, E, G, A, B (H) 是華德福音樂教育中最初使用的音階。它們代表著土地、水、樹、天空與太陽。

2. 讓小朋友試試看一面上樓梯一面哼出音調,下樓梯也如法炮製。華德福音樂中,熟悉五音之後,會將高音的 D, E 加入。成為D, E, G, A, B, d, eWerbeck女士,創立了 Uncovering the voice 歌唱法。她告訴我們,這個範圍的音高是最適合小孩子的音域,而人們隨著年紀的增長,聲音漸漸地偏低,而成人應該能夠找回當初的音高喔!